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书法题字《黄帝内经》 2017 北京
小雪 | 初雪飘然,是安静与期待;雪落无痕,是知止与留白。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养生之理---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陽为天,积陰为地。陰静陽躁,陽生陰长,陽杀陰藏。陽化气,陰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陰陽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陽为天,浊陰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陽出上窍,浊陰出下窍;清陽发腠理,浊陰走五脏;清陽实四支⑤,浊陰归六腑。水为陰,火为陽。陽为气,陰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陰味出下窍,陽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陰,薄为陰之陽。气厚者为陽,薄为陽之陰。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陽,酸苦涌泄为陰。陰胜则陽病,陽胜则陰病。陽胜则热,陰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陰,暴喜伤陽。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 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陰陽,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陰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陰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陰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浊陰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陰引陽,从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陰陽。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 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陰陽,以别柔刚,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陰陽。
⑤清陽实四支:支通“肢”;清陽,指在外的清净的陽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陽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⑧濡泻:指腹泻黏膩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 :会通,即交 会贯通;六合 ,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谿谷属骨:肉之小会为谿,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谿谷相连的骨节。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哕:即干呕。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右行,陽左行,陽从左升,陰从右降,所以说陽从左右是陰陽的道路。能始:能与“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难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烦冤:即心胸烦乱之义。七损八益: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 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 精气有益的八种情况。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
【译文】
黄帝说:陰陽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毀灭的根本。对于人体 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陰陽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陰陽变化来说,陽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陰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陰的性质为静,陽则为动;陽主萌动,陰主成长,陽主杀伐,陰主收藏。陽主万物的气化,陰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陰,热气能产生清陽。清陽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陰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陰陽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清陽之气变为天,浊陰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 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陽出于上窍,浊陰出于下窍。清陽从腠理发泄,浊陰内注于五脏。清陽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水主陰,火主陽。陽是无形的气,而陰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属陰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陽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陰,味薄的属于陰中之陽;陽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陽,气薄属于陽中之陰。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陽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陽发热。亢陽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陽能使元气旺盛。亢陽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陽的煦养;亢陽耗散元气,微陽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陽;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陰。陰陽在人体 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陰气偏胜了,陽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陽气偏胜了,陰气也必定受损害。陽气偏胜就产生热,陰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陰气,大喜会伤陽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陰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陽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 形态,辨別脏腑的陰陽,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 ,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陰陽、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陰陽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 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 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 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 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 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中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 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 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 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 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 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 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因此说,天地使万物有上下之分,陰陽使血气有男女之别。左右是陰陽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陰陽的表现。陰陽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说,陰在内,有陽作为它的卫外;陽在外,有陰作为它的辅佐。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陰陽呢?岐伯答:陽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陰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胀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陰陽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机转啊!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陰陽得以调和呢?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陰陽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陰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陰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陰虚于下,陽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陰,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陽,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陽,陽气是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陰,陰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陰陽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陰陽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陽气轻清而升于天,陰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的陰陽来比喻人身的陰陽,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假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陰引陽,有时要从陽引陰;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陰还是属陽。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 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 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陰陽,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陽的,也可治其陰;病在陰的,也可治其陽。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第一章《黄帝内经》揭示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
刘先银书法题字 2017 北京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人的健康生活必修课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让生命充满智慧,让智慧滋养生命和灵魂。
中央编译出版社
目录
【健康生活·大道篇】
在物为道,在修为德
第一章《黄帝内经》人体的生理与生命规律
第一节《灵枢·天年》揭示人体生命各阶段及生理特点
一、人体生命各阶段及生理特点
二、人体胚胎生成及养护
(一)关于人体胚胎生成的理论
(二)胎儿养护与胎教及幼童发展的“心理营养”
(三)少儿时期孩子的生理特点
三、生命的禀赋和生理特征
1.物种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2.先天禀赋及各阶段的生命特点
3.个体出生后的生命历程及其阶段性
4.《黄帝内经》关于生命过程的阶段性
5. 个体寿命长短的先后天因素
第二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的生命规律
一、女人“七”的盛衰
1.女人衰老的经脉
女人变成“黄脸婆”的内幕
女性阴阳不调,脸上就会长斑
2.三阳脉与三阴脉
二、月经:女人健康的晴雨表
《黄帝内经》对月经生理的认识
1.月经的生理
2.月经病的病理
3.月经病的病因
4.月经病的治疗用药
5.月之盈亏变化与妇人月事
三、男子“八”的盛衰
1.男子结婚有个比较合适的年龄
2.男人衰老的规律
3.肾气是男人的本钱
第三节生辰中藏有生命的密码与睡眠的生理机制
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天时对人体生命的作用
每个年份出生的人,都有其先天特点
《黄帝内经》的阴阳辩证
二、《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
1.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2.《黄帝内经》: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3.“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第四节身体脏腑健康密码及饮食的指导纲领
一、《素问·宣明五气论》揭示五脏所藏五味所入
1.五色、五谷与五脏
2.五味、五劳、五气、五精、五藏、五病、五邪、五脉与五脏
3.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4.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
二、《素问·藏气法时论》关于饮食的指导纲领
1.毒药攻邪
2.五谷为养
3.五果为助
4.五畜为益
5.五菜为充
所以最后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气味调和好,这样子的结果是什么呢,五谷能够补精,五菜能够益气(把精化成气)。这就是饮食的终极目的。
三、潜伏在体内的“神医”——自愈力
认识人的健康与性格:《黄帝内经》解密五脏六腑的有机整体
【生命智慧·因天之序的性命】
人体生理生命系统,人与宇宙的天人合一全息元象。太极能量:宇宙螺旋全息气场揭示的天人合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构成天人合一全息元象的生态,将人身与全宇宙全息交易,从而以天人感应联系在一起,人处处在在没有脱离全时空联系以及与先天的联系。宇宙万物统一在四象五行法则下进行的取象和比类,对藏象生命与生理生命共同作用的人身来讲,所体现的全息元象正是天人合一全息元象。
《灵枢·本神篇》中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四时调养,历来为道教养生长生之士所重视。所谓“四时”,就是一年四季。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为此,《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修身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
第二章人是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脏腑与阴阳五行
1.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养心在静
2.诸气者,皆属于肺
3.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五行”图表达的是:木、火、土、金、水。有相生、有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再画五脏六腑,因为我们的下手处是“人”。木代表肝、火代表心、土代表脾、金代表肺、水代表肾;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脑神经是脑与周围神经相连的十二对神经,其中视神经与听神经都属于感觉神经,不属于幻视、幻听、幻觉范畴。五脏所藏的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阴阳五行的属性。如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血不足则易惊,惊则魂不附体。小儿惊风、癫痫、夜惊症(夜啼)、丢魂等都与肝藏魂有关联。典型的小儿丢魂,民间常用“招魂术”可立竿见影;女子梦交、癔病、精神失常、老年痴呆等都有幻视、幻听、幻觉的所谓“见鬼或鬼附体”现象,多数与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相关。如女子梦交属于【桂枝加龙骨牡砺汤】证,老年痴呆用交通心肾的石菖蒲、熟地、仙灵脾等,一星期就能恢复正常。
第三章《黄帝内经》脏腑与十二时辰调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第一节五脏,满而不能实一、五脏应时及其所苦之治法
五脏与四时的关系
五脏所苦的治疗
【临证指要】
脏腑病针刺与药食治疗
二五脏所欲
【理论阐释】
五脏所欲与五味的补泻
三饮食五味调养五脏第二节六腑,实而不可满第三节脏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找病根】《神医这样看病》【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黄帝内经》脏腑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气血与脏腑经络与脊椎
任脉督脉:顺成人,逆成仙
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
第四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及二十四节气修身养生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转一周是阴历一个月。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而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地球和月亮构成的行星系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从而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差别。
二十四节气修身1年=12月=72候=24气;气=15天;候=5天;节=45天;1年=8节。
第一节春季养生,以使志生春季养“生”,让身体与万物一起复苏第二节夏季养长,使华英成秀夏季养“长”,当使浑身阳气宣泄通畅第三节秋季养收,使肺气清秋季养“收”,人应处处收敛不外泄第四节冬季养藏,若有私意冬天养“藏”,正是补养身体的好时节。
四季调神修身
天人合一全息元象人是神体合一的整体。天地之大德曰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阳气旺盛,百病不侵。人体衰老的过程。
第五章月月修身有细则
一月:养肾防寒
二月:适当春捂,阳气生发
三月:食甜养肝晚睡早起
四月:补肾调阴阳
五月:关注心脏
六月:晚睡早起宣畅通泻
七月:保护阳气劳逸结合
八月:早卧早起神志安宁
九月:阴平阳秘防秋燥
十月:控情绪防燥邪养阴精
十一月: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十二月:适度进补,动静结合
【生命智慧·元亨利贞的德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文言》云: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第六章《黄帝内经》情志调养法
人在白天航行在现实世界,夜晚则航行在内心世界。老子说“知白守黑”,充分了解内心世界才能在现实世界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第一节《黄帝内经》对疾病的认识一、《灵枢·百病始生》揭示疾病的起源
二、《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认识
(一)咳为肺之变动(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三)秋伤于燥,卜逆而咳三、《黄帝内经》对胃病的认识(一)胃为五脏、六腑、水谷之海(二)胃病的病因四、《黄帝内经》对腰痛的认识五、《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六、《黄帝内经》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第二节气血不正,五脏皆病,气血平衡,健康根本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第二句是生病起于过用第三句是德全不危一、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呢?二、情绪一旦过度,都会影响气的运行三、《黄帝内经》关于五脏五藏的问题四、当讲到七情的时候,五志入五脏,五志伤五脏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
第三节百病生于气,慈悲是秘方
一、疾病的根源二、养心即所以治病三、爱是大药王四、快乐是治病的关键五、行善是解脱之本六、《黄帝内经》默默关爱着华夏儿女的健康快乐
第四节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身体调理秘诀:心平气和一、情绪、情感对人健康的影响二、身体调理秘诀:心平气和三、仁者寿:孔子长寿解密四、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七章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的能量
第一节情绪是自我的影子
一、情绪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
二、心要热,肠要软
三、调理疾病只需要关注四个方面的感觉
1.孙思邈修身十三法
2.经络疏通后会感觉很累很乏
第二节养生就是养阳气
一、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二、流传千年的治病良药,阳气
三、为自己看病--判断"体内有湿"的简易方法
四、看舌观指,辨证养生
五、站桩养生法是最简单有效的长命之道
六、"放松"是人体最好的大药
七、五音处方的组成规律五心
第三节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一、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二、很多重病或绝症,都只有一个理由:恨。
三、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四、中国古圣老子和孔子对“真我”的洞察
1.修复正报,厚德载物
2.三个老头与一对老夫妇
3.孔子的養生故事
4.恬淡才是最美的生活
5.看完你就明白“人是死于无知”
五、黄元御圆圈的应用
1.追仲景之神思
2.养好五脏助长寿
3.任脉督脉:顺成人,逆成仙
4.“凉头暖足”有道理
5.太极拳健身的奥秘
6.“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孕育着修身道理
7.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把身体的舒适,内心的祥和,精神的愉悦确定为生命的三大目标。
第七章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的能量
《黄帝内经》健康生活身心灵第一节健康生活心身灵:能量管理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纪实1.宋先生的生活境遇思想专注可以加强能量第二节德全不危,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一、思维方式同样对人体有影响
「情绪」是有形的肉体与无形的心智之间的联系二、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三、整个生活方式,都直接决定着身心健康状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月球对地球及人类生理的影响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部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月郭满,意指满月,为农历的每月15日;月郭空,也就是残月,除了满月的其他时间。
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美国罗斯·马瑞斯教授也提出类似的理论,认为月亮的周期性圆缺对人的健康乃至行为都有影响,指出满月和新月期间,人的血管比其它时间容易破裂,心脏病的发作频率增高,谋杀案件也较平时多(《科学晚报》1986年1月9日)。如2004年4月19日,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当日是农历3月初一。2005年8月18日下午,著名的小品演员高秀敏被发现因心脏病在家中死亡,当天是农历七月十四。列宁1924年1月21日腊月十六逝世。毛泽东1976年9月9日0时10分逝世,农历8月十六日子时。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病逝。2017年6月9日,星期五,农历五月十五,丁酉鸡年丙午月丁卯日,北京大学女学生在美国被绑架。
月球对地球上的生物也产生巨大的生物潮影响,控制着动植物的生物周期。比如,鸡蛋孵化的时间平均为21天,老鼠的胚胎时间约为3周,都是3/4个月相周期;鸭蛋孵化的时间平均为28天,兔子怀孕4周生产,都是一个月相周期;人类约为40周,是10个朔望月周期。美国人类学家沃森在《生命潮流》一书中指出:“每个人体内的液体是古代海洋的完美再现,我们血液中的钠、钾、镁和原始海洋里的是相同的。”
月亮的质量与太阳相比虽然微不足道,但是由于它距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所以在朔和望的前后,相当于农历初一和十五,月亮走在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位置时,对地球的影响最大。我们不会忘记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中国唐山市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仅仅几秒钟后,唐山夷成废墟,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在这次地震中死亡24万2千7百69人,重伤16万4千8百51人。当时是农历7月初一的深夜与初二之间的凌晨。正是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亮(初一朔日)、太阳正好走到地球的同侧,日、月、地球三者成一条直线,日月的引力相合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另有,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的强地震引发的海啸惨剧中,约十五万条乃至更多的生命永远消逝在汹涌的浪滔中。当日正是中国农历十一月十五,是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到最大;月亮运行到地球的另一侧望位,与太阳相反,地球正好走在太阳与月亮之间,日、地球、月三者成一条直线。对于幸运生还的人和没有受到这次灾害影响的人来说,除了伤痛外,更重要的是这次惨重的灾难给人的生死启示。有关月体纳甲和月亮在黑道白道引起灾难的古今研究。
地球和月亮都属阴,从地球和月亮相比,地球属土主湿;月亮应该属水,主寒,在三阴三阳的划分里,除了上述的巳亥、寅申、子午、卯酉以外,还有辰戌、丑未。三阳为太阳寒水,与辰戌相配;三阴以太阴湿土,与丑未相配。我认为这是月亮围绕地球以及五星的影响为主的来气作用,它们的合力周期来临时,大大抵消的太阳风的影响,对地球产生(北半球)夏季相对偏寒,降雨天气增多,云层厚,大地蒸发减少,土壤的水分的饱和度增加,地下水位升高;冬季偏寒,多雪。这是有利于大地休养生息的周期,但也是老年人和患寒湿病的人,阳气不足体质人的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周期,也是容易产生癌症和复发的周期。
第一节《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的生命规律
《黄帝内经》揭示生命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女七男八的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每7年有个变化,而男子的生命节律每8年有个改变。《上古天真论》详细阐述了女子每隔7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而男子每隔8年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在这些节律点上,男女都要注意养生以应对身体上所发生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身体变化,调节营养、养生、保健,让身体按照自然规律,健康生长。
长寿之道:《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
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
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
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
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
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
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
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
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
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
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随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刘先银书法 题字 2017 北京
刘先银书法题字 2017 北京
刘先银书法 题字 2017 北京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尽在《黄帝内经》之中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摘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时代的人,他们懂得宇宙大道,日常起居能取法于天地阴阳,遵循自然界气数的变化与规律,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胡乱耗阳,因此形体与精神相协调,所以,他们能尽享天年,度过百岁之后离去。
《黄帝内经》开篇这段话已经告诉我们:人类的长寿,和一个人日常饮食起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今世界平均年龄值,我们可以对长寿进行直观认识:世界平均寿命67.59岁。日本人均寿命83.5岁,瑞士82.3岁,澳大利亚81.9岁,美国78.5岁,我国大陆地区则是73.5岁。
合理食用抗氧化食物,人可以长寿。
洋葱
对长寿有何好处:洋葱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能刺激胃、肠及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降血压血糖、预防血栓形成;含有一种名为“栎皮黄素”9的物质,这是最有效的天然抗癌物。
茶叶
对长寿有何好处:茶叶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
黑木耳
对长寿有何好处:黑木耳被誉为“素中之荤”和“素中之王”,中医认为,黑木耳味甘性平,有凉血、止血作用,因其含铁量高,可以及时为人体补充足够的铁质,所以它是一种天然补血食品。
豆腐
对长寿有何好处: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和其他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黄帝内经》既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一部奠基和经典之作,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部奠基和经典之作。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篇,借助黄帝和老师歧伯的对话,先是对比分析了“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和“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衰的原因,继而推出了上古之人的养生理念和修炼方法,让我们今天读来仍然颇为感慨、备受启迪。其文如下: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也。
……
德全不危,就是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
这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具体就是:“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德全不危也”“形神合一”思想是中医调养的重要指导思想,此调养方法,可以使人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其世,举不欲观其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黄帝内经》还从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修道养德的角度,阐述了顺应阴阳四时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论以上这些论述,清晰地揭示了只有“守道”和“全德”才能健康长寿的深刻道理,明确地指出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起居无常”“饮食无节”等行为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从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和悟道修炼三个方面,阐述了遵循自然规律、养护生命能量、汲取自然能量对于健康及长寿的重要性,还用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概念,描述了古人不同程度的修道境界和养生健身效果。
生活方面,强调要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心理方面,强调要情绪平和、内无思想之患、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高下不相慕,既不妒人有,也不笑人无;修炼方面,强调要处天地之和、淳德全道、把握阴阳、呼吸精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上古之人因为在这些方面做得好,知道、守道、理性地控制欲望,所以才能够德全而不危,保持生命力旺盛,皆度百岁而动作不显衰老。今时之人在这些方面把握得不好,不懂道、不守德,放纵生活和生理欲望,不注意调理,不注意养生,心理情绪不能平衡安静,生活方式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年岁刚过半百即呈衰老之象了。
古代先贤们的教诲,虽然都是经验性和唯象性的,非常质朴,但却经得起历史和科学的考验。比如“起居有常”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就越来越被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所证实。英国莎丽睡眠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就曾指出:夜里长时间工作,会扰乱人体最深层的分子层级和微观有序。夜里保持清醒,该睡不睡,所导致身体受到损伤的规模、速度及严重性,都非常令人惊讶。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即生理时钟)遵循自然节奏,夜间进入休眠状态,白天保持清醒。生理时钟能否正常运作,影响人体荷尔蒙分泌、体温调节、活动能力、情绪变化和大脑运作等许多生理功能。受试者一旦由白班转为夜班工作,他们6%的基因精密调控就会受到干扰。无独有偶,美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人体生理反应节奏遵循昼夜交替规律,白天工作夜里休息,一旦这个节奏受到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就会降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先贤再三强调的“起居有常”“顺应四时”“和于阴阳”等论述,应当都是有其深刻科学内涵和思想哲理的,后人没有理由不予以足够重视。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想获得好收成,必须得遵守和用好二十四节气规律一样,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也必须得要重视和用好先贤们总结和留传下来的这些宝贵养生经验。
《老子》和《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曾告知人们的养生经验:厚道淳朴,心地善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勤劳而不妄作;适嗜欲,常知足;处天地之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比如,广西某山区105岁的老人邱佑全,不仅厚道心善、与人无争,而且坚持自食其力、终日劳作。为了减轻子女们的生活负担,老人家经常是自己上山砍竹,肩抗着竹子回家,然后劈竹编筐,并亲自挑去集市卖出。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粗茶淡饭,布衣草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生活和行走于大山自然之中,真所谓“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如此的厚道纯朴,如此的本真生活,已经是道法自然,焉有不健康不长寿不愉快之理?!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补精益气。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五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九月:阳气衰,阴气盛。宜减少苦味增加甘味,补肝益肾,养元气。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本神第八
【题解】本篇论述了人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的产生过程,以及养生与健康的关系;并具体指出了因七情耗伤,而使精神活动发生变动,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征象。因为本篇着重强调了必须要在详细了解患者精神活动状况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针刺这一治疗原则,所以篇名叫做"本神"。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浃[2]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提要】本段强调神对机体的重要性。
【注释】[1]神广义的神指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现,狭义的神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此处的"神",所指的含义主要为后者。
[2]淫浃淫,就是过分的意思;浃,音益,放纵的意思。淫浃,在此是指放纵过度。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凡是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首先都必须以病人的精神活动情况作为诊治的依据。血、脉、营、气、精和神气,这些都是由五脏所藏的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为重要。若是过度放纵七情而使神气从五脏离散,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散失,魂魄飞荡飘扬,意志恍惚迷乱,并丧失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病证产生的呢?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人为的过失呢?还有,什么叫做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请问其中的缘故。
【原文】岐伯答日天之在我者德[1]也,地之在我者气[2]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提要】本段讲生命的起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形成过程,以及智者的养生方法。
【注释】[1]德就是指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诸如四季更替、万物盛衰等。
[2]气就是指天地之间的自然产物,诸如五谷果菜、江河溪泉等。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我们的是生化之机,地所赋予我们的是长养之气,地之长养之气随天之生化之机而动,阴阳之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人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欲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原文】是故术惕[1]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2]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3]。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挽乱[4],四肢不举,毛悴色天,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5]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提要】本段讲各种过激的情志活动影响形体和神气所产生的病证。
【注释】[1]怵惕怵,音触,就是恐惧的意思。惕,音替,就是指惊恐不安的样子。
[2]惮散惮,音淡,就是劳累的意思。惮散,在这里是形容神气耗散的样子。
[3]死于冬在五行归类中,心属火,冬季属水;因为水能克火,所以心的病证到了冬季就会加重,甚至使人死亡,故而说"死于冬"。以下之"死于春"等句,同理。
[4]愧乱悦,同"闷"字,就是胸中满闷的意思。乱,就是烦乱的意思。
[5]季夏;即指农历六月,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长夏,在五行归类中属土。
【白话解】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损神气。神气被伤,就会时常使人产生惊恐畏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气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愁忧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心藏神,恐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神。神被伤,就会使人感到恐慌畏惧而失去主宰自身的能力,并出现膝髀等处高起的肌肉陷败,遍体的肌肉消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冬季水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脾藏意,忧愁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被伤,就会使人感到心胸苦闷烦乱,并出现手足举动无力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春季木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肝藏魂,悲哀太过而影响到内脏,就会伤魂。魂被伤,就会使人颠狂迷忘而不能清楚地认识周围环境,意识不清就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言行;此外,还会出现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肋处活动不利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秋季金旺的时候受克而。
肺藏魄,喜乐太过而没有限制,就会伤魄。魄被伤,就会使人神乱发狂,发狂的人意识丧失,旁若无人;此外,还会出现皮肤枯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夏季火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肾藏志,大怒太过而不能自止,就会伤志。志被伤,就会使人记忆力衰退,时常会忘记以前所说过的话;此外,还会出现腰脊转动困难,不能随意俯仰屈伸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季夏土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恐惧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精。精被伤,就会出现骨节酸痛、痿软无力而厥冷,时常遗精滑泄等症状。
综上所述,五脏是主管贮藏精气的,而精气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属阴,所以每一脏的功能都不能受到损伤。倘若五脏的功能受到了损伤,就会使五脏所藏的精气失于内守,流散耗伤而形成阴虚;阴是阳的物质基础,精失阴虚,缺少营养物质,就无法化生阳气,也就无法进行气化活动;没有阳气及其气化作用,就不能吸收和转输营养,而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医者,就必须观察病人的全身状况和表情神态,以了解病人之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情况;倘若发现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那么就不可以再妄用针刺来进行治疗。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提要】本段讨论了由五脏之气的盛衰变化而导致的神志方面的各种病证。
【注释】[1]经溲不利溲,音搜;经溲,就是指小便。《素问·调经论》中曾说"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故此之"经"字当作"泾"字。
[2]肾藏精这里的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来源于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二是指人类生育殖繁的物质基础。
【白话解】肝贮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识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气虚陡,肝血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感觉;肝气盛,就会使人变得容易发怒。
脾贮藏营气,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意就寄附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就会使手足不能运动,五脏不能安和;脾气壅滞,运化不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心主宰着人体周身血脉的运行,代表一切思维活动的神就寄附在血脉之中。心气虚弱,会使人产生悲忧的感觉;心气盛,就会使人大笑不止。
肺贮藏人体的真气,代表器官活动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气之中。肺气虚弱,就会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气短;肺气壅逆,就会出现气粗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等症状。肾贮藏五脏六腑之阴精,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肾精之中。肾气虚弱,元阳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等症状;肾气壅滞,就会出现下腹胀满等症状,并使五脏都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审察五脏疾患的症状表现,以了解各脏脏气的虚实,然后再根据病情慎重地加以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按语】本段提出五脏藏神的观点,其含义有二一是五神的活动以五脏的生理活动为基础,二是五神的活动可视作五脏功能活动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形神合一"的学术思想。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登高望远》
民以食为天:谨和五味,骨正筋柔,《素问·生气通天论》。
《黄帝内经》饮食总纲: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句话可以从五脏生理、病理与饮食五味的关系上理解:
1.五脏生理与饮食五味。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可见,认为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五脏起着不同作用。
2.五脏病理与饮食五味。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可见,饮食五味尽管通过“所入”“所喜”“先入”对机体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但饮食五味过度或偏嗜也会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产生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拘弛,精神乃央。”这是在说明,饮食五味是五脏阴精的物质基础,五味调和能促进五脏阴精的化生。而五味偏嗜会损伤五脏,产生不同的病症。
心系养生图
肝系养生图
胃系养生图
肺系养生图
肾系养生图
饮食调养对健康的重要性
摘要: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饮食调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饮食调养的指导原则同样是阴阳平衡理论。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以及酸、苦、甘、辛、 ...
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饮食调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饮食调养的指导原则同样是阴阳平衡理论。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感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若性味配合失当,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感,从而损害健康。具体来说,物性温热的食物易伤阴津,物性寒凉的食物易伤阳气。除了食物的四性分别具有阴阳属性之外,食物的五味也同样可以归入阴阳范畴,即所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正因为如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人们的饮食只有做到谨和五味、平衡阴阳,才能有益于健康。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有法,长有天命”。
饮食调养的主要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节、食疗及饮食禁忌等。中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归经、升降浮沉等不同特点。这与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季节、颜色等不同也有关。如生于南方者性多温热,生于北方者性多寒凉,生于高岗、阳光充足者性多温热,生于低洼背阴处者性多阴寒。生于夏季者性多温,生于冬季者性多凉。黑色多能助肾,黄色多可补脾,红色常能养血,白色常能益肺等,但也不是绝对的,还与其本身特点有关。如食物的五味各有所入,甘多入脾、苦多入心等。花多升发而子多降下。依据以脏补脏的理论,动物的心能补人心、脑可补脑等。
另外,中医学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补泄滑涩、润燥升降等性质,因而稂据人体状况取舍食物,是饮食调养的基本原则。如体胖者宜粗、宜蔬、宜少,忌精、忌厚;体弱者宜补、宜精。体偏寒者宜多进温热性食品而忌过食寒凉诸物;气血热实,易生疮疖者,宜食寒凉滑润食品而忌食辛热燥涩食物。儿童正当成长发育,食肥饮甘以助其生,但忌性质过烈、过于黏腻之物。妇女经期忌食大凉、大热、大腻之物,宜食平和之品。
药食同源话养肝
“药食同源”是药物起源的一种说法。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药、食异同早有明确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指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药食合用则“补精益气”。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食与药之不同和食与药之协同。
中国中医学的“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的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养肝饮食要选甘、辛、温之品,清淡可口,尽量不要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黑芝麻、柑桔、蜂蜜之类;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枸杞头、香椿头等。这对于内热偏胜者,还可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消肿利尿、增进食欲等作用。
《黄帝内经》饮食总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释:病在表者,发而散之,或散(发散)、正气不足贵在收敛,或收(收敛)、杀伐太过,贵在缓和,或缓(缓和药性)、阴液不足,贵在坚固,或坚(保存津液)、癥瘕积聚贵在软坚,或软(软坚散结),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灵枢·五味》中,也有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宜吃稻米饭、牛肉、大枣、葵菜);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宜吃麦类、羊肉、杏子和小根蒜);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宜吃大豆、豆芽、猪肉、栗子和豆叶);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宜吃芝麻、狗肉、李子和韭菜);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宜吃小米、鸡肉、桃子和葱白)。”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病在表者,发而散之。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这类药物多有酸涩之味,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咳等作用。用于治疗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泻痢、脱肛等各种滑脱不禁的证候。《本草纲目》记载,“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
“苦能坚阴”出自张元素《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现代大多数人认为,苦能坚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二是指泻火存阴,即某些苦寒药能通过泄火而达存阴的目的。 笔者认为,“苦能坚阴”应明确为苦寒坚阴,苦温之药不能坚阴。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 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此外,祖国中医学又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味道,而食物的性与味又关系密切,且烹任方法的不同可使食物之性味发生改变。
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昧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偏嗜,不过食、暴食患病时以“热症寒治”、“寒症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浓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
中医非常强调饮食调养。《内经》曾指出;疾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亦曰:以食物作药用,“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食疗(食物疗法)可以排内邪、安脏腑、清神志、资血气。可见中西医都认为食疗是人体自我调理最基本的措施。
《卫生宝鉴》还说:“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中医又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以脏养脏“。如能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并注意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往往胜过吃药。
《黄帝内经》关于各种食物对人体所产生性能的观点。
五谷为养:
糯米——养胃 薏米——除湿 大麦芽——疏肝消食 红小豆——解毒利水
大麦——健脾 绿豆——解毒消暑 秫米——和胃安神 黑芝麻——补肾润燥
小米——温胃益气 芡实——固肾健脾 谷芽——消食
五果为助:
柑橘——化痰和胃 桑椹——滋肾黑发 香蕉——滑肠润便 核桃——补肾固精
佛手——舒肝止疼 莲肉——健脾止泄 木瓜——舒肝止疼 杏仁——止咳化痰
山楂——消食化滞 西瓜——清热祛暑 大枣——健脾补血 荸荠——凉血开胃
龙眼——补心安神 花生——补血利尿 梨——止咳生津 甘蔗——生精养胃
荔枝——补气养血
五畜为益:
免肉、鸭肉、龟背、泥鳅————滋阴凉血
羊肉、鸡肉、狗肉———————温阳补血
牡蛎、海蜇、蚶子———————软坚消积
元钱(甲鱼、鳖)、穿山甲———软坚消痞
田螺、蛇肉——————————除湿解毒
鲤鱼、鲫鱼——————————利水消肿
五菜为充:
黄花菜——解毒清热 西红柿———凉血平肝
茭白———解毒除烦 萝卜————下气消食
冬瓜———利湿消暑 藕—————消瘀凉血
丝瓜———利湿通络 荷叶————和胃散瘀
磨菇———解毒散肿 白木耳———滋阴润肺
慈菇———解毒散结 黑木耳———活血祛瘀
山药———健脾固肾 白扁豆———暖脾除湿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畜为益虽补精血儿童少食
《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成人食用一些肉类,可以大补精血,但对于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是不适合摄入过多肉类的,因为吃肉太多,可引发性欲。
一般来说,各种蔬菜在古代作为饥荒时的补充而存在。而在现代,蔬菜则是我们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秋季,多食蔬菜可以疏通气息,易于通便,滋润秋燥; 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健康合理的晚餐标准是第二天起床没有饥饿感。
晚餐,决定你的体重、体型和健康,
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维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维持医生的收入。
健康合理的晚餐标准是:第二天起床没有饥饿感。
刘先银著作题写书名
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很多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晚上不良的饮食习惯。晚餐吃错了,以下很多疾病就会找上身来。
1. 晚餐与肥胖据统计,90%的肥胖者缘于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之晚上活动量小,能量消耗低,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日积月累,肥胖也就形成了。生活中不少正在进行节食减肥的朋友,往往忽略了晚餐节食的重要性,不吃早、中餐,晚上却大吃一顿,以致身体越减越胖。
2. 晚餐与糖尿病长期晚餐过饱,经常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岛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同时,肥胖也会引发糖尿病。
3. 晚餐与肠癌晚餐若吃过饱,蛋白质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加上活动量小、进入睡眠状态中,使得肠壁蠕动缓慢,延长了有毒物质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增加了肠癌发生的风险。
4. 晚餐与尿路结石人体的排钙尖峰值期在晚餐后的4、5个小时,若晚餐吃太晚,当排钙尖峰期到来时,通常已进入睡眠中。于是尿液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的钙不断增加,很容易沉积下来形成结晶体,长期积累就容易形成结石。
5. 晚餐与高血脂症晚餐若采用高蛋白、高油脂、高热量进食方式,会刺激肝脏制造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形成高血脂症。
6. 晚餐与高血压
晚餐内容若偏荤食,加上睡眠时的血流速度减缓,大量血脂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进而引起小动脉和微小动脉的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使血压突然上升,也加速了全身小动脉的硬化过程。
7. 晚餐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晚餐的饮食若是偏向高脂肪、高热量就可引起胆固醇增高,并在动脉壁堆积起来,成为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一大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钙质沉积在血管壁内,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饱食及过迟吃晚饭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8. 晚餐与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饱,血糖和脂肪酸的浓度会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间活动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转化,极易形成脂肪肝。
9. 晚餐与急性胰腺炎晚餐暴饮暴食,再加上饮酒,极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严重发病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10. 沉思若长期晚餐吃太饱,睡眠时胃肠及附近的的肝,胆,胰脏等器官仍在运作中,使脑部不能休息,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不足,进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脑细胞老化。据统计,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餐的美食家,在老年后有20%以上的机率会罹患老年痴呆症。
11. 晚餐与睡眠质量晚餐的盛食、饱食,必然造成胃、肠、肝、胆、胰等脏器在睡眠时仍不断地工作且传递信息给大脑,使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进而言造成多梦,失眠,长期下来就会引发神经衰弱等疾病。
吃好晚餐向健康看齐,以下四个健康吃晚餐的方法,让你的晚餐吃的更健康。
①晚餐吃少,定量为好,不暴饮暴食。
②晚餐时间在7点之前最有益健康。
③晚餐多吃素食,少吃荤食。
④晚餐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钙以及容易胀气的食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